中国: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

作者: 王明  2010年7月6日《金融时报》

20多年来,日本大阪府上海代表处的主要工作,是帮助规模较小的日本零部件供应商跟上潮流,把制造产能从高成本的本土转移到成本低得多的中国。

该代表处所长田中克明(Katsuaki Tanaka)表示,如今,工作人员则是把更多时间花在帮助日本中小企业与中国客户建立联系上,以期这些客户能够弥补日本国内需求的不足。
田中克明说:“过去,中国被称作‘世界工厂’,现在它已成为‘世界市场’。(日本)各种类型的企业都想在这个市场开展业务。”
田中克明工作内容的变化,体现了东亚两个大国之间经济关系正在发生着的历史性的拓展与深化。
即使是最谨慎的日本企业,也深知中国作为销售收入来源的潜力——中国政府成功调集财政资源,化解了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就深刻说明了这一点。
中国制造工艺的日趋精良,以及日本在华投资企业的发展成熟,意味着两国的产业供应链交缠得愈加紧密。中国再也不是运往他处的日本产品廉价的最后组装地。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上海事务所所长大西康雄(Yasuo Onishi)表示:“以前,中国从日本进口零部件和半成品,向日本出口成品。现在,这一流动是双向的。”
以市价美元计算,中国今年似乎有望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人均收入仍然较低,但许多城市消费者有能力尝试高价商品和服务。
从餐馆业、旅游业到药品供应商、酿酒商,日本各式企业都希望从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受益。大西康雄表示,日本在上海的新投资大多集中在服务业。
日本先进的环保技术意味着,它可以在中国减少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努力中发挥关键作用。
不过,虽然中国去年取代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出口市场,但日本企业在中国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在华经营的日本企业热衷于扩张,但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一项调查显示,50年来,在华实现盈利的日本企业的比例,已降至2009年略高于50%的水平。在华日本企业似乎难以抵挡劳资纠纷的冲击,而中国政府要求它们与中方合作伙伴分享技术秘密,也可能削弱它们的技术优势。
尽管如此,现金充裕又渴望海外扩张的中国企业的崛起,已为大阪府上海代表处带来了一项新任务。田中克明表示:“我们正想方设法让中国企业到大阪来投资。”
译者/汪洋

新华社: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
新华社记者明金维2011年4月25日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经济前景如何?国际舆论近期提出各类分析看法,认为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扩大内需,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将继续扮演“世界工厂”角色,并不断增强“世界市场”作用,这将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共享繁荣创造条件。
  “中国正在为世界贸易再平衡做出切实的努力,而且这确定不是一个短期行为”。《亚洲华尔街日报》最近连续发表文章,关注中国贸易数字的变化。
  中国商务部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对外贸易继2004年一季度之后再次出现逆差,逆差额为10.2亿美元。当季中国外贸出现逆差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国内需求旺盛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飙升,推动中国进口额增加。
  从长远看,随着中国政府扩大内需的一系列举措效果日益显现,中国13亿人口的巨大消费潜力将得到极大释放。法国兴业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正从一部“出口机器”变成“消费机器”。
  中国成为日益重要的 “世界市场”,有助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在传统美欧市场之外,找到新的稳定需求来源,为它们扩大出口、增加就业带来机遇。在亚洲地区,中国已经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和出口目的地。在主要新兴经济体当中,中国作为“世界市场”的作用也日益突出。在非洲,中国作为“世界市场”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复兴资本公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查尔斯·罗宾逊指出,从2000年到2010年,中非贸易额增加了十倍多。他认为,在中非贸易迅速发展的基础上,中国与非洲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也大规模开展。
  中国的“世界市场”作用日益突出,也为美欧发达国家带来了好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推出了大规模刺激出口计划,而中国市场则是美国扩大出口的主攻方向之一。近年来,美国对中国出口增速大大超过对其他贸易伙伴的出口增速。
  在欧盟内部,有关中国成为“世界市场”的作用也得到更大程度的认同。《德国金融时报》近日报道说,虽然来自中国的竞争一度给欧洲国家带来了挑战,但随着中国经济逐渐转型,众多欧洲厂商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快速增长,“巨大的中国突然成为了全新的增长因素”。报道认为,中国新经济增长模式能在危机中帮助欧洲。
  中国作为“世界市场”的作用日益突出,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与世界共享繁荣理念的具体体现,这对中国有利,对世界也有利。
  从中国角度看,中国经济发展,不仅需要进口大量原材料、能源、农产品,也需要进口大量先进技术设备和普通消费品。西班牙《拓展日报》认为,中国扩大进口是“惠民”之举,不仅有利于促进国内经济发展,也将提高民众消费水平。
  从全球角度看,中国“世界工厂”和“世界市场”作用的积极发挥,将产生全球共赢共利的效应。如同英国《金融时报》文章所说,“中国需求”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的市场潜力将有效“承托”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有利于世界经济更加平衡。

美國之音:中国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

2011年2月27日

一家权威跨国经济咨询公司预测,中国的居民消费将在未来四年内增长三倍左右,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消费国。专家指出,经济总量的扩大,居民收入的增加,以及货币政策的调整均对中国消费起到推动作用。


波士顿咨询集团(Boston Consulting Group)发表报告指出,尽管中国的居民消费目前只占全球消费总量的5%,但到了2015年,这个比例可能会提高到14%。

届时,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国,使中国从世界工厂转变为世界市场。

波士顿咨询集团的报告认为,中国经济转型的持续,以及经济总量的高速增长是消费市场扩大的主要动力。

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10年全年,中国消费品零售额达到15万7千亿元人民币,比2009年提高了18%,比2005年增长近一倍。

凯投国际宏观经济咨询公司(Capital Economics)中国经济师王秦伟告诉美国之音,中国居民,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居民购买力的增加对于中国消费市场的扩大至关重要。

王秦伟:“中国东部沿海的人均GDP已经到了6千多美元。当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其消费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也就是说,从过去低质量的消费品转移到汽车、一些大型耐用消费品、尤其是一些奢侈品。”

沃尔沃公司刚刚宣布,将在中国增设一家工厂,并计划在2015年前将中国市场的销量提高到20万量。通用汽车去年在中国的销量超过了在美国本土的销量。

沃尔玛、麦当劳、可口可乐等跨国企业也都为中国市场制订了庞大的扩展计划。


托列多大学商学院经济学教授张欣告诉美国之音,中国居民消费的增长不仅对于本国经济转型非常关键,同时也是很多其他主要经济体赖以复苏的因素。他说,“中国消费现在如果收缩的话,对全球的影响是很大的。整个亚洲地区经济表现比较亮丽,主要就是中国的原因。如果看全球原材料市场,中国需求的影响是最大的。”

波士顿咨询集团援引高盛的统计数字指出,2010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达到65亿美元,仅次于日本。高盛预计,未来两到三年内,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奢侈品消费市场。

凯投宏观的中国经济师王秦伟说,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以及金融产品的普及带动了中国居民消费。

王秦伟:“金融市场的发展给出了这种机会,能够让中国居民通过贷款、降低储蓄来提前消费。另一方面,个人对消费市场的理解也在变化,也有这种需求。”

在过去两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的货币环境处于通胀预期和低利率的双重作用下。有迹象显示,中国人传统的储蓄和消费观念正在发生巨变。

2010年12月中旬,中国央行发布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超过45%的受调居民选择“更多投资”,而只有高于37%的居民倾向“更多储蓄”。这是同类调查中“更多储蓄”第一次不再成为居民的首选。

曾经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长期从事中国货币政策分析的王秦伟指出,中国央行近期货币政策的调整对于消费来说也是一种利好,“(在最近的加息举措中,)你会看到央行对存款利率的上调幅度要比贷款利率的上调幅度大。尤其是一年以上的,比如三年和五年的存款利率的增幅要大很多。这实际是把银行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消费者身上。在一定程度上,对消费的影响是积极的。”

不过,王秦伟认为,无论是经济总量增长拉动消费,还是储蓄降低推动消费,中国消费的扩大根本上说取决于中国经济转型的进程。他警告说,至少从过去两年来看,转折点尚未出现。

王秦伟:“实际上,在过去两年里,这种再平衡不是改善,而是恶化了。中国在全球经济衰退期间能够保持高速增长主要是投资增长比较快。消费占GDP的比重其实是下降的。”

尽管如此,波士顿咨询集团的报告认为,中国的居民消费增速居于全球主要经济体首位,并将在未来数年内驱动全球经济增长。

資料來源: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