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跨境流通的影响与人民币区域化进程研究

作者: 姚晓东、孙钰 2010年3月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一、人民币跨境流通的现状

  (一)人民币跨境流通的主要方式

  1.人民币出境的主要方式

  一是边境贸易的进口支付。中国内陆边境与15个国家接壤,具有开展边境贸易的地缘经济条件,2008年边境贸易总额达到289亿多美元,人民币结算比例超过了90%。二是内地居民出境旅游、探亲消费。主要包括出境缴纳关费、境外旅游消费支付等,其中数量较大的是以人民币支付境外团费。三是境外投资、间接进入股市等人民币资本流出。四是国际开发机构中国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目前国际金融公司已经发行了20亿元债券,亚洲开发银行也已经完成10亿元债券的发行。五是香港人民币业务。2005年中国人民币银行放宽对香港居民持有人民币限制等六项重要政策,启动了香港人民币离岸业务,带动了人民币在香港的流通。六是周边国家和地区“地摊银行”、地下兑换店。在不少周边国家和地区,人民币已成为当地的可兑换货币,兑换店、“地摊银行”等非正式金融组织开办了人民币兑换和地下汇兑等业务,为人民币在当地的流通使用提供了市场安排。另外,境内居民境外赌博、走私、购买毒品支付和境外洗钱行为,也成为人民币流出的一个重要渠道。

  2.人民币入境的主要方式

  一是入境旅游、探亲消费支付。二是边境贸易支付流回境内。包括用人民币支付边境贸易及相关手续费用、人民币通过边贸顺差净流入等。三是通过银行体系流回境内。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境外居民直接在我国口岸金融机构存入人民币。另一种是外方银行将吸收的人民币存款转存至我国境内银行。四是到境内购买资产、直接投资等。如境外居民使用通过各种渠道入境的人民币购买境内房地产、投资A股市场,以及支付工资、购买设备等。五是货币走私。据海关统计,在近年来查获的走私案中,人民币走私占相当大的比例,部分外流的人民币通过走私回流到内地。

  (二)人民币跨境流通的规模与地域分析

  1.人民币跨境流通的规模估算

  人民币跨境流通的规模可分为非现金和现金两部分。非现金也就是人民币存款的数量,有一部分境外人民币跨境存入境内银行,对这部分人民币存款,统计困难,但其比重较小。境外人民币存款的大部分是港澳两地存款,2005年底港澳人民币存款数量合计为228.04亿元,而到2009年12月仅香港人民币存款数量就达到627.18亿元,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认可机构数目为60个,累计发行各类人民币债券超过200亿元(香港金管局:《金融数据月报》)。

  跨境流通使用的人民币现金主要来源于边境、旅游贸易中的现金支付、直接投资等活动,因渠道复杂,统计上存在困难。目前,大多采用直接估计法进行估算,即由人民币向周边国家流出的主要途径在一定时期内的数量之和:边境贸易(E1)、出境旅游(E2)、境外投资(E3)、地下汇兑(E4)、其他交易活动(E5),减去同一时期内人民币流入的数量之和:入境旅游探亲(I1)、贸易支付(I2)、投资(I3)、银行体系(I4)、走私(I5)。可由下式表示:


 

  这种估计方法的优点在于计算比较简单,实际操作较为容易。但其缺点也比较明显,如有些数据难以获得,只能大致推算,有一定的主观性。我们依据2009年海关总署和国家旅游局统计的我国边境贸易量、出境旅游流出量(亚洲部分)、平均境外消费量、港澳居民入境数量、平均携钞量等数据,可以大致估算出人民币跨境流通规模约为4247亿元,可统计推测的人民币境外滞留规模约为1050亿元,其中港澳地区约为800亿元,边境地区约为250亿元。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人民币跨境流通出现了两个特点。一是境外人民币主要留存还在民间。据人行昆明中心支行在《云南省人民币跨境流动监测报告》披露,2007年云南省周边人民币跨境流动量为669.86亿元,推算在越南、老挝、缅甸三国的人民币存量在200亿元。但据该行调查,2008年上半年越南农村银行边境支行留存的人民币大约为600万元。由此可见,由边境贸易而产生的人民币主要留存在民间。二是2006年以后,由于香港人民币已正式启动,受人民币利差和升值预期的影响,更多的人民币从境外回流,实际沉淀于境外的人民币呈现下降趋势。

  2.人民币境外流动的地域分布

  人民币跨境流通的地域分布,我们从南到北分为三个地区:

  港澳台地区。其中香港是人民币流通使用最为广泛的地区,人民币在香港已经成为仅次于港币的第二大货币,港澳已成为境外人民币的主要交易市场。在台湾地区,虽然人民币入台尚不合法,但随着两岸经贸和人员往来日益频繁,对人民币的需求不断加大,持有人民币的民众和商家越来越多,公开使用人民币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2008年,台湾正式开放人民币业务,据台湾“行政院”(2008)估计,在台人民币现钞至少有720亿元以上。

  东盟地区。2010年中国-东盟《投资协议》正式生效,标志着自贸区如期建立,双边约有7000种产品享受零关税待遇,实现货物贸易自由化。服务贸易和投资领域方面,双方也将实质性地开放彼此的市场。目前,与我国接壤的越南、缅甸、老挝和泰国北方地区,边境贸易成交额中由人民币结算已达90%以上。另外,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与中国贸易和旅游发展较快的国家,都有一定数量的人民币流通。新加坡是世界著名的离岸金融中心,对人民币基本不加以限制,据新加坡金融管理部门2008年估算,经常进出新加坡资本市场的人民币在500亿元以上。

  在我国西部和东北部接壤的国家,包括巴基斯坦、中亚国家、蒙古、俄罗斯和朝鲜。其中巴基斯坦从2003年起成为第五个将人民币用于出口结算的国家,蒙古和中亚国家与中国的边境贸易中大量使用人民币结算,2005年俄罗斯与中国签定《关于边境地区银行间贸易结算协议》,边境地区内的中俄两国银行可以使用卢布和人民币进行结算和付款,2007年在远东地区边境贸易中人民币结算率已上升到30%以上。

  (三)跨境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分析

  目前跨境人民币汇率形成有三种机制。一是由境外国家或地区金融管理当局制定人民币与本国货币的汇率,到目前为止,已有新加坡、泰国、港澳、巴基斯坦、印度、韩国、俄罗斯等国定期公布与人民币的汇率。二是依据美元汇率作为本地货币与人民币之间汇率的基准。由于人民币和周边国家的货币基本上都执行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因此美元汇率成为调整境外人民币贸易、旅游和投资中使用的汇率基准。三是周边国家和地区“地摊银行”、地下兑换店等非正式金融市场形成的汇率,这些市场汇率也是以美元汇率为基准,并根据当地人民币市场的供求关系而形成的。通过分析1994年以来周边主要币种对人民币的汇率变化,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境外人民币汇率水平是当地市场的人民币供求关系的体现。

  二、人民币跨境流通对人民币区域化进程的影响

  (一)人民币跨境流通推动了人民币区域化进程

  自19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融合程度不断提高,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也逐渐向前推进,并正式接受IMF协定第8条第2、第3、第4等条款的义务,实现人民币在经常账户下的可自由兑换。目前,人民币虽然不能自由兑换,但无论从官方部门还是私人部门来看,人民币均出现了境外使用的现象,在一定区域内出现了事实上的人民币区域化。当然,在人民币没有完全可兑换之前,其程度必然是非常初级的。

  近年来,我国推出了一系列推动人民币跨境流通的金融政策,基本勾勒出未来一段时间内人民币区域化的战略步骤。一是在体制上,2008年7月,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设立汇率司,其职能包括“根据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这是公开的官方文件首次提及人民币的区域化。二是在政策上,2008年国务院在《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允许金融机构开办人民币出口买方信贷业务”;“研究境外机构和企业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允许在内地有较多业务的香港企业或金融机构在港发行人民币债券”;“支持香港人民币业务发展,扩大人民币在周边贸易中的计价结算规模,降低对外经济活动的汇率风险”。同时,在部署保增长的措施中明确提出,在“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三是作为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的一部分,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货币互换协议也陆续签署。2008—2009年,中国与香港、中韩、中马签订的三份货币互换协议总规模高达4600亿元人民币。

  (二)人民币跨境流通对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资源配置的影响

  在信用本位制度下,人民币跨境流通能够给我国带来巨大的潜在收益,使我们能低成本地将区域内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源转移过来,一般学者称之为“资源转移效应”。对我国与周边国家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通过对区域内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以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升级。近年来,经济领域出现的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对环境的破坏,劳动力资本的提高及“用工荒”等现象,说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到了无法持续的地步。如果能够在调整外资政策的同时,将一些低端产品及高耗能的行业转移到资源更加丰富、相对落后的周边其他国家和地区,则可以在较大程度上缓解国内市场的资源、环境和用工压力,促进产业结构的顺利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如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把东盟国家作为主要投资目的地,对东盟的投资出现了快速增长的态势。2008年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达21.8亿美元,同比增长125%。二是我国居民可以用人民币购买亚洲其他国家的商品与重要资源,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建立战略性储备。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一部分高能耗、高污染的产品,如造纸、皮革、电解铝等,将不在国内生产,而被转移到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这样,这些产品将由原来的出口商品变成进口商品。此外,原来就非常短缺而又无法替代的重要资源,如石油、天然橡胶、木材等,仍然需要大量进口。人民币跨境流通可以使中国承受更大程度的对区域内经常项目逆差,低成本地通过利用区域市场和资源来达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可见,从微观经济的角度看,资源转移效应是近期人民币区域化所带给我们的最明显收益。

  (三)人民币跨境流通对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贸易的影响

  1.跨境流通促进了人民币参与国际结算的现实可能性

  首先,人民币跨境流通形成了参与国际结算的需求基础。虽然人民币尚未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但部分周边国家和地区居民已把人民币作为交易媒介和国际清算手段而大量使用,人民币已经成为周边国家和地区贸易的主要结算货币,尤其在东南亚区域内贸易中,人民币表现出较好的可接受性,事实说明人民币作为区域贸易国际结算货币的市场需求已经基本形成。其次,人民币升值预期提供了人民币参与国际结算的历史契机。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的持续升值为在部分国际贸易中使用人民币替代美元作为结算货币提供了可能。第三,货币合作为人民币参与国际结算搭建了基本框架。根据《清迈协议》和《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初步形成了人民币与东盟国家货币之间的双边货币互换机制,以及有关边境贸易本币结算的协定,建立了在周边局部地区人民币现钞的回流渠道,并将形成一个覆盖19亿人口,近5.2万亿美元经济总量,4.5万亿美元贸易总额的经济区,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并有较强经济实力的自由贸易区。

  2.降低出口企业的汇率风险,促进了中国在亚洲贸易中优势的发挥

  为了降低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竞争力的冲击,最有利的选择就是提高和推广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结算比例和范围。如果在国际贸易中,交易双方用人民币进行结算,用人民币支付货款给中国的出口企业,中国的出口企业就不需要到银行去结汇,直接就可以拿到人民币收入,企业就不会再受升值的困扰。同时,人民币在区域贸易中承担载体货币的功能将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循环,并逐步扩大交易网络,获得规模经济效果,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目前美元弱势的风险。

  3.有利于增加区域内国际贸易的支付手段

  中国与亚洲各贸易伙伴贸易额一直占进出口总额的55%以上,而且在整体上保持逆差,其中对我国台湾贸易逆差在2007年底超过700亿美元,对东盟贸易也是连年逆差。目前区域内贸易大都是采用美元计价结算,其缺陷是周边国家大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取得外汇收入的渠道及形成的外汇储备都比较有限,在国际贸易中缺乏支付手段;美元不断走软,用美元结算的汇率风险很大,客观上需要一种新的货币来替代美元,来解决汇率波动给贸易带来的不确定性。我国与亚洲的主要经济体之间产业关联性和产业结构的互补性很强,如果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能大量的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将有助于解决一些周边国家和地区国际支付手段不足的问题,进一步促进我国与这些国家的双边经贸往来。

  (四)人民币跨境流通对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首先,人民币跨境流动将进一步促进区域内贸易和投资活动,增强货币价格的信息传导机制,比较借用美元标价的贸易方式,区域内经济活动中进行交易成本的比较和核算将变得极为简单和清晰。其次,当人民币在区域内执行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的功能时,可以节约大量的交易成本。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其流程因美元的作用而可能成为多个环节,即商品—本国货币—美元—人民币—商品。人民币跨境流通使区域内的交易和投资时直接以人民币进行结算,而不必转换成另一种货币,使贸易流程只需要经过三个,而不是四至五个环节。这不仅可以保证进出口商回避多重汇率风险,而且可以节约货币兑换的成本。第三,人民币跨境流通可以促进商品、服务与要素的自由流动。实证研究表明:使用同一种货币的两个区域之间的贸易量是使用不同货币的两个区域之间贸易量的三倍(Rose,2003)。同样,人民币区域化也将有利于我国与区域内其他国家与地区的双向投资,在实现微观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也可以实现宏观经济效益。当然,实现以上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经济效益是有条件的,即实现所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目前中国与周边国家实现这一条件的合作逐渐成熟,中国与香港、澳门间的CEPA协议,中国与东盟间的自贸区《投资协议》,均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第四,人民币跨境流通可以促进区域内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以区域金融市场的一体化为例,人民币区域化要求中国为国内外人民币的持有者提供丰富的人民币金融资产,开放国内金融市场,使国内金融市场与香港、新加坡等区域内金融市场对接,从而促进金融市场一体化的进程。

  (五)人民币跨境流通对我国金融管理体制的影响

  1.人民币跨境流通对我国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影响

  金融危机在暴露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单极的国际货币体系弊端的同时,也为人民币的区域化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遇。推动人民币区域化,以人民币、欧元、日元等多国货币替代美元单一货币作为国际结算工具和价值的储藏手段,形成美元、欧元、日元和人民币多种货币共同承担关键货币的多极国际货币体系,也许是解决单极国际货币体系内在不稳定性的一个有效途径。在未来若干年内,提高人民币区域化程度,可以减轻我国对美元的依赖,减少货币的错配及由此带来的国外资产净值的损失,减少外汇储备的规模。

  2.人民币跨境流通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人民币跨境流通扩大后形成的人民币区域化,将使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渠道发生变化,从原来的在相对固定汇率下的基础货币机制转化为货币乘数机制。因为,货币在区域内的流通数量直接影响到本国货币市场的利率水平,进而通过现金—存款比例、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导致货币乘数的同向变动,最终对货币数量产生影响。因此,利率和准备金政策将是未来我国货币政策工作的主要选择。同时,货币价值稳定与可测性也是本币区域化的一个重要条件,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与人民币对外价值的稳定有重要关系,因此建立能够反映市场的真实供给与需求关系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将是推动人民币区域化进程的必要保障。具体措施包括参考货币篮的有管理浮动安排,建立参考贸易权重的货币篮汇率制,减少美元的影响。改进外汇管理,为微观经济主体提供更大的便利。加快发展外汇市场,增加外汇交易主体和交易各类,引入灵活交易模式。

  3.人民币跨境流通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首先是扩大银行业务范围,开辟更多的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双边支付协定的签订虽然是中央银行之间的协定,但是具体的实施主要还是通过商业银行实现。商业银行可以为客户提供汇兑、结算、存款、货款、资金托管、信息咨询等金融服务,是人民币出境和回流的重要参与者。其次是促进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境外持有者对人民币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将自然会产生对人民币存款、贷款等的需求,因此开发境外人民币产品将是中资银行扩大业务经营范围的一个新领域。三是增强银行体系的吸引力,减少资金体外循环,保证人民币跨境流通的可控性将是对中资银行人民币跨境服务与管理的新要求。在境外的中资银行可择机采取扩大存款的服务范围,优化交易程序,减少结算的审批程序,提供有吸引力的人民币债券和理财产品等方式,以服务优势吸引体系外资金进入,弱化非银行渠道。在境内的银行可以尝试在人民币跨境需求比较大的省份增加在人民币跨境流通方面的渠道和提高服务水平,并由国家给予政策支持。

  需要提示的是,在我们讨论人民币区域化对中国经济的有利方面时,也要充分注意到未来人民币区域化面临的金融风险,如币值波动风险、银行信用风险和投机资金风险的冲击。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市场联系日趋紧密的情况下,深入研究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防范或有效阻断金融风险的传递,仍是我国金融管理体制中十分重要的任务。

  三、推动人民币区域化的路径选择

  (一)推动人民币区域化的目标和步骤

  从人民币跨境流通区域看,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人民币走出去可按照“人民币准周边化,人民币正式周边化,人民币准区域化,正式区域化,准国际化”的战略,分三个阶段推进。第一阶段的目标是实现人民币在部分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化,其实现的标志是人民币成为部分周边国家和地区与中国之间贸易的结算货币和官方储备资产之一。第二阶段的目标是实现人民币在亚洲地区的区域化,成为亚洲地区的关键货币之一。第三阶段的目标是实现人民币在国际经济中的准国际化,其标志是人民币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的主要储备货币之一。当前工作重点应是平稳推动人民币的正式周边化,实现第一阶段目标。

  (二)推动人民币区域化进程的原则和对象

  实现人民币区域化的最终目标和阶段性目标需要遵循适应性、主动性、渐次性和完备性等四个原则,据此并结合我国国际贸易投资的现状和需求,合理选择条件相对成熟的对象。

  一是适应性原则。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人民币区域化应与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对外经贸活动需求、改革开放程度、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等相适应,不能盲目冒进。二是主动性原则。要实现人民币区域化的市场导向和政府引导的有机结合,改变以往单纯依靠市场自发演进的模式,在尊重市场需求的基础上,通过主动性的战略和战术安排,有机地推动人民币区域化和中国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三是渐次性原则。首先是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逐步增加人民币在全球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份额;再是人民币作为投资货币,使人民币成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重要货币;然后是人民币作为国际融资货币,使人民币逐步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主要融资币种;最后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各国央行干预外汇市场的重要货币和外汇储备货币。四是完备性原则。人民币跨境流通必须采取完备性的策略,即同时建设人民币的流出和回流机制。流出和回流共同构成了人民币资金跨境流动的基本循环,不能割裂。

  在人民币跨境流通的对象选择方面,首先,要依据与我国的经贸关系,选择那些与我国贸易关联度高的国家和地区。事实上,以对我国有顺差的经济体作为推行人民币跨境流通的对象符合当前的贸易格局特点,我国主要对东亚地区存在巨额逆差,这些经济体在产业结构上与我国有着较大的互补性。其次,要依据对象国接受人民币的意愿度。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市场对人民币的接受度,这主要取决于人民币对内、对外的币值稳定以及社会公众对人民币币值的心理预期。二是对象国官方对人民币的管制程度。由于人民币跨境流通涉及到人民币自由兑换等多方面内容,对于他国而言是货币替代问题,与他国的政策取向有很大关系。对于那些人民币市场接受度较高、但存在管制的国家,我国应增强政府间的协调,争取这些国家放宽对人民币的管制条件,推动人民币区域化。三是要依据对象国与我国人民币往来的渠道便利度。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通畅的人民币资金跨境清算渠道,人民币的流入流出有稳定可靠的机制保障。现阶段应根据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流通现状,与相关周边国家和地区签订双边银行间结算与货币交换协议,这对双方来说是一种双赢的安排。

  (三)积极促进人民币流出——回流渠道的建设

  1.人民币流出渠道建设

  人民币流出机制的建设可以从货物进口贸易、服务进口贸易、对外援助、企业国际化等四个方面展开。一是货物贸易进口渠道。我们与发达国家的进口贸易中推行人民币的计价结算有很大困难,但在与东亚以及资源类国家的进口贸易中,推动人民币成为计价结算货币的空间较大,同时也应在资源类进口贸易中大力推动人民币成为计价结算货币。二是服务贸易进口渠道。从地区分布看,我国服务贸易主要伙伴国家/地区集中度较高,前十名占全部服务贸易收支的近3/4。其中服务贸易支出目的国家/地区排名前五位的是中国香港、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澳门。从现实角度考虑,我国应将通过服务贸易渠道输出人民币的重点对象放在香港地区和东盟国家上。香港与内地互为双方最大的服务贸易伙伴,东盟国家与我国的服务贸易量逐年增长,而且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已经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使用,这为人民币的直接输出提供了现实基础。三是对外援助渠道。从国际经验看,对外援助是货币国际化的重要推动力量。美国在二战后推行美元国际化的过程中,对外援助就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可通过扩大援外人民币优惠贷款,推动人民币走出去。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我国已向74个国家提供了贷款,支持各类项目252个,受援国以东盟和非洲国家为主。四是对外直接投资渠道。从长远看,使用人民币对外投资是人民币区域化的必经之路,是人民币由国际结算货币向国际储备货币过渡的关键环节。现阶段需要在审批权限、外汇管制、融资方式、税收等方面制定优惠的配套政策,鼓励和扶持国内优秀企业跨国经营,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对外直接投资主体,支持其扩大对外投资。

  2.人民币回流渠道建设

  在人民币回流机制的建设中,除了做好最为基础性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出口渠道的人民币回流外,还要充分发展包括股票、债券和衍生品的人民币金融市场,使人民币成为境外资产的储备和投资工具。一是扩大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渠道。在香港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未来应该扩大发行主体,使发债主体多元化;增加发行地点,在适当时候可考虑在境外不同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引导人民币回流;扩大发行品种,发行包括金融债券、基础建设债、普通企业债、资产证券化等在内的多种形式的金融产品。二是推进人民币QFII渠道。QFII是一种在资本账户管制条件下引入国际资本的过渡性安排,在我国尚不能完全放开资本管制的阶段,允许境外主体将合法获得的人民币资金通过QFII渠道进入境内资本市场,可以扩大境外人民币使用范围,提高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可接受度。三是筹建国际板股票市场。首先要引进与中国贸易关系紧密的周边国家企业,在中国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股票,提高人民币在区域内的影响力和接受意愿。制定政策鼓励境外人民币回流投资国际板股票市场,形成人民币在区域内的良性循环机制。

  (四)发展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

  作为国际货币发行国,必须拥有一个健全、开放的金融市场,允许资本相对自由流动,但中国目前还不具备这些条件。作为一种替代性选择,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为境外人民币持有者开辟投资渠道将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从近期分析来看,由于人民币在香港的接受程度很高,并且香港的人民币存量规模较大。通过香港与内地的经贸制度安排,两地建立了规范的人民币清算渠道,使香港成为境外留存人民币的重要清算地和回流源,因此发展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是区域内各方所能接受的方案。从长远来看,则可通过实现人民币在资本项下可兑换、发展国内资本市场、打造上海、天津等地的人民币离岸市场,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充分条件。

  (五)参与货币合作,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按照均衡管理的思路加快建立健全跨境资本双向流动的监测与管理机制,提高国际收支统计数据的透明度,增强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能力。逐步实现金融产品创新由监管驱动向市场驱动的转变,支持金融机构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人民币外币衍生产品创新。积极参加危机管理与处置的国际协调与合作,逐步增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金融事务中的发言权。积极推进区域经济与货币合作,以区域一体化制衡美元本位,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多极化发展。

参考文献:

  巴曙松,2003:“人民币国际化的边境贸易之路”,《宏观中国》,2003,22。
  黄玮,2007:“逾千亿人民币流入台湾监理成难题”,《南方日报》,2007—02—05。
  邱兆祥,2009:《人民币区域化问题研究》,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王勇辉,2008:“探析东亚货币合作的机制属性及其效用性”,《国际论坛》,2008,5。
  中国金融论坛课题组,2009:“汇率预期与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路径选择”,中国金融网40人论坛网站。
  祝小兵,2006:《东亚金融合作——可行性、路径与中国的战略研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