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樊宇2013年2月5日 财经国家新闻网
然而,“回流”的美国制造业企业仅融合成涓涓细流,过去几十年里失去的数百万制造业岗位难以一朝挽回。与多年前将生产“外包”能普遍获益的大潮流不同的是,回流美国究竟是否具有诱人前景存在很大的行业差异。
从“外迁”到“内迁”
2012年12月,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宣布,公司计划2013年在美国投资1亿美元,并把一条现有苹果电脑生产线迁回美国本土。“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把更多的工作放在美国。”库克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说。
当年面对总统奥巴马提出“为何苹果手机不能在美国本土生产”的问题,苹果公司的“灵魂”人物乔布斯回答:“那些失去的工作再也回不来了。”
同样高调回归的还有通用电气公司。2012年2月,通用宣布把采用尖端技术的低耗能热水器生产线从中国撤回其位于美国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的电气总部。仅一个月后,通用再次宣布把法式冰箱的一条生产线也从墨西哥撤回。
通用公司的战略转移是美国制造业“海外移民”的一个缩影。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在1979年达到1960万的峰值后,随着企业生产外包和机械化设备的使用而逐年下降。从2000年开始,全球产业化大潮风起云涌更是加速了这一过程。此后10年间,美国制造业工作岗位的“失血”速度是之前20年的7倍。
哈佛大学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用全球化时代产品的周期性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美国在生产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产品方面依然拥有优势,但随着产品市场的扩大。生产的标准化和竞争对手的出现,当产品的技术和工艺以及营销手段已经不是什么秘密的时候,生产成本就成为越来越主要的决定因素,生产也往往从高收入国家转向低收入国家。
四年前本想卖掉工业园的通用电气首席执行官杰弗里•伊梅尔特现在有了新憧憬。他认为,制造业“外迁”的概念已经过时,通用电气未来还将把更多散布于世界各地的设备制造业务撤回国内,并计划在美国本土投资近10亿美元。
综合成本的助力
伴随着将生产转移到国外的潮流,美国制造业在经济总量和就业人数中所占比例不断下滑。美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从上世纪50年代的近30%降至目前的12%。二战结束后,美国曾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就业人口在工厂工作,而现在这一比例已经降至9%。
制造业在创造财富、吸纳就业和促进创新方面依然有着重要意义。据美国制造业联盟统计,制造业研发占美国全国工业生产研发的四分之三;制造业出口约占整体货物和服务贸易出口的三分之二,支持了约2000万个高薪岗位,对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由于全球化的加速和世界经济版图的变迁,随着国内外劳动力成本等因素差异的变化,不少美国公司决策开始转向,福特、卡特彼勒和英特尔公司都曾把部分生产迁回本土。
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公司的一份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在不断上升,反之美国的劳动力优势则开始提升,比如美国南部部分州由于失业率高企、工会势力削弱等原因劳动力成本较低,而且美国工人在使用机器和自动化方面占有优势。
除了劳动力成本的悬殊缩小外,企业还要衡量更多综合性成本。目前国际油价是10年前的三倍,增加了海外生产企业的货物运输成本;美国天然气产量的显著增长降低了本土生产的能耗成本,这些都使本土生产越来越具有吸引力。
此外,还有不少更加隐性的成本日益受到企业重视。比如,对创新的激励和对核心技术的保护、产品质量的监督难度、供应链风险以及产品上市效率的考量,都是美国企业开始对海外扩张三思而后行的原因。
“回巢”效应有多大
乐观人士认为,企业回流将带动就业和经济增长,这对于失业率长期盘踞在8%左右而经济依然蹒跚在复苏路途上的美国来说是一件好事。
在本轮经济复苏中,美国制造业表现颇为抢眼,为宏观经济复苏和就业改善提供助力。尽管近期表现有所下滑,但截至2012年年中,美国制造业已连续30多个月扩张。
重振制造业受到奥巴马政府力推。这对美国实现2015年出口倍增计划具有重要意义,奥巴马主张给予在美国本土投资和生产的企业以税收优惠,但尚未落到实处。美国政客们似乎总对那些失去的岗位耿耿于怀,经常借机大做文章。
哈里·莫泽是美国一家制造业“回流”组织的发起人。他估计在过去两年里,至少有25000个与制造业相关的工作回流至美国本土。尽管这与美国1200多万失业者人数相比只是杯水车薪,但是莫泽认为“美国企业回归的潜力很大”。
企业是否搬家回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税收、监管、汇率和政府激励机制等变量指标的变化。有些产品,尤其是衣服和鞋类的生产回归美国本土恐怕根本行不通。
美国著名服装品牌Levi’s创始人早年在国内有60个制衣厂,但现在Levi’s的所有生产全部外包,没有直营工厂。生产本身附加值太低令Levi’s无意把服装生产搬回国内。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辛奇·利维2012年对105家美国有海外生产经营背景的企业进行的调查显示,营业额从2000万美元到250亿美元不等的企业中,有14%表示肯定会把某些生产线迁回美国,超过30%的企业将考虑这样做。
利维称,如果美国政府采取措施进一步降低企业税,有望带回更多的制造业,但目前难以判断这股渐进的潮流能否带来大量的就业岗位。
华盛顿智库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马丁·尼尔·贝利认为,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回流难以带来大量就业,但可能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岗位。今后一段时间内,美国对软件程序员、工程师、设计师和数据分析师等高端人才的需求肯定会大于直接在生产车间工作的工人。
当美国人为制造业回归而欢欣鼓舞之时,可能忽略了不少回流岗位工资被压低的现实。面临海外国家的低成本竞争优势,美国本土企业不得不控制人工成本。而就业的严峻形势令工人在薪酬谈判中处于被动地位,不少人为了保住饭碗只能接受低薪。通用电气把电热水器工厂从墨西哥撤回后,支付给员工的小时薪酬只有13美元,比以往降低了8至10美元。而三大汽车巨头如今支付给员工的平均时薪也下降了10多美元。
另一个可能限制制造业回流的瓶颈在于美国技术工人的缺乏。当被问及苹果为何不把所有生产线搬回国内时,库克说,这跟价格没有太大关系,主要是劳动者的技能。他认为,美国的教育系统不能为现代化制造业培育出足够多拥有合格技术的劳动者。
分析人士指出,美国企业把生产撤回国内的做法并非是几十年来将生产外包的简单扭转,这其中蕴含了更多经营策略上的审慎考虑。如果说几十年前,企业都一股脑儿地去海外寻求产地的话,当下的这种“回巢”是有选择性的。
和数年前选择迁出一样,利益最大化依然是走上回家之路的美国企业追求的核心。